前車路士及熱刺主帥保亞斯,剛被俄超球隊辛尼特委任為教練,雙方簽約兩年,此消息未致於震驚球壇,但也突如其來,皆因該名葡萄牙少帥不久前才指,今年之內不會再執教任何球隊。
但出爾反爾,並無不妥,反而非常正確。因為今年只不過三十六歲的他,在教練行業屬新仔一名,應該不理三七二十一,有工就要見,有約就要簽,盡快累積執教經驗,日後才可成就大業。
很多年輕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有錢只顧及時行樂,沒有及早學習投資理財,為日後生活鋪路。投資是易學難精的事,只有趁早實戰,累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才能有所收成。有些退休人士,打足一世工,獲得一筆豐厚退休金,但退休後百無聊賴,臨老走入股海,結果輸了身家,喊都無謂。
保
亞斯的教練資歷並不深,2009年才展開教練生涯,第一支執教的是葡萄牙球隊科英布拉大學,上任不久就替球隊成功護級,並打入葡萄牙盃四強,翌季更得到班
霸波圖的垂青。結果他在波圖大放異采,帶領球隊成為聯賽、葡萄牙盃及歐霸盃軍三冠王,一時間名聲響徹歐洲球圈,成就與著名少帥摩連奴齊名,人人稱呼他為摩
連奴接班人。
失敗才寶貴
他的遭遇,與不少初買股票的人一樣,頭幾次獲利而回,就誤以為買股票毫無難度,變得心
雄,接下來多是處處碰壁,嘗盡虧損的滋味。一夜成名之後,保亞斯獲得英超勁旅車路士的邀請,如此吸引的聘約,當然無拒絕的理由。可惜來到英超後,才發覺英
超領隊不易做。在他帶領的四十場賽事,得勝率不及50%,又經常傳與林柏特、泰利等幾名老臣子不和,結果執教僅七個月,就被球會開除。之後輾轉來到熱刺,
雖經過一年蜜月期,但最後因為戰績不濟,以及與球員起衝突,再落得被辭退的下場。
沒有一個成功的投資者是一帆風順,必須經歷過失敗,並從中
學習,才能打好投資根底,慢慢走向成功。最怕是輸了就退縮,從此不再涉足投資市場,向自己認輸。所以,保亞斯被熱刺炒魷後,決定接受辛尼特的聘請,重投教
練市場,繼續吸收經驗,是非常正確的做法,趁年輕不斷勇於嘗試及學習,說不定其日後的成就,真的高過摩連奴呢!
放大圖片
2014年3月20日
落場要趁早 - 小積 球財若渴
2014年3月17日
取得「大數據」商業價值的關鍵是人
上周文章談及Big Data「大數據」的產生。但事實上,嚴格來說,一般企業能用得上 「大數據」規模的分析不可能太多。因為Big
Data的其中一個特點是量(volume)大,最少是在數十 TB(Terabyte)到數 PB (Petabyte)之間。所以除非是像
Google 那樣要每月處理900多億次的網路搜尋、共600 PB(petabyte)的數據量,才算是Big Data。
無論如何,
在這資料爆炸時代,企業要制定競爭優勢,少不免要用上「數據分析」。企業進行的「數據分析」,包括了Data Warehouse(數據倉儲)與Data
Mining(數據探勘)。Data Warehouse儲存企業與所有客戶往來的交易數據,成為企業行銷與決策的參考工具,至於Data
Mining就是從龐雜的數據中篩選出有用資訊,並善用各項資訊科技工具加以分析與解讀。
數據科學家人才難覓
但是數據探勘的工作是否一定能為企業創造更高的商業附加價值(added value)?美國當下知名的統計與預測鬼才席爾瓦(Nate Silver)否定了。
席爾瓦指出,就算真的擁有「大數據」Big data的行業,其中的專家與決策者雖然掌握海量數據,但因為未能分辨出那些是無意義的雜訊,及那些才是關鍵的訊號(signal),往往誤把雜訊(noise)當訊號,所以仍不斷做出失敗的判斷。
故
此,在「數據分析」中,無論統計模型、數學分析、電腦應用程式等決策功能有多麼強大,仍無法取代人的理解能力。事實上,決策模型(decision
model)只能提供的數據,是屬於企業無法影響(cannot influence),所以「數據分析」提供了預測(prediction)。
企業要把預測數據轉化成附加價值,必須由人作出企業可以影響的決定,去產生理想效果。
既
然企業在「大數據」的附加價值的關鍵仍是人,那麼進行「數據分析」中不可缺少的是那一類人才呢?直覺告訴大家,這類人才最低限度要擁有統計及程式的能力。
要找到這類人才不難,他們的專業名稱是「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 ,他們的專業訓練是能做好Data
Warehouse(數據倉儲)與Data Mining(數據探勘)的工作。
可是要能從數據分析後分辨出適合訊號及決定出企業可以影響的行動,就不是統計及程式專家的能力。這人必須熟悉該企業領域的知識(Domain Knowledge) 。
所以真正能把適合的數據訊號提升競爭優勢的人才是應兼備三種能力範疇:統計、程式、及該企業領域的知識(Domain Knowledge)。
可是企業要找到一個熟悉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的Data Scientist是不容易。如何解決這人才難覓的問題?
Nate
Silver反對人才培養方面太早便專門化,他認為要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最重要,如Microsoft的研究員一樣,每天四處聽演講、參加研討會。要從數據取得商業價值,先要對領域有認知及熱情。反而數據
分析的其他技術可以遲一步才學。
另一方面,在哥倫比亞大學開辦 Data Sciences 課程的 Rachel
Schutt建議企業,應以一群分別是擅長統計(Statistics)、數學(Mathematics)、資訊工程(Computer
Science)、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資料視覺化(Data
Visualization)、溝通(Communication)、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等的專家團隊來跟Business
user(包括內部高層、客戶及市場大眾)作溝通。
參考:Rachel Schutt, Cathy O'Neil, "Doing Data Science: Straight Talk from the Frontline". Kindle edition. 2013
http://www.mckinsey.com/Insights/Strategy/The_benefits_and_limits_of_decision_models
http://blogs.hbr.org/2013/09/nate-silver-on-finding-a-mentor-teaching-yourself-statistics-and-not-settling-in-your-career/
作者為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講師
2014年3月14日
連續三十八年獲利,負債兩百萬變億萬富翁 平民股神「不蝕本投資術」大公開
2014年3月12日
畢老林 投資者日記
我的名字叫Warren
3月11日,周二。美國最大高頻交易(HFT)公司之一Virtu Financial(佔全美股票交投量5%)籌劃上市。招股書披露,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頭尾五年合共1238個交易 日,Virtu只有一天損手,其餘1237日全勝。人腦炒得過電腦嗎?今時今日,HFT在英股的交易佔有率超過三分一,美國更誇,四宗佔了 三宗,高頻交易對市場生態影響深遠,不言而喻。老畢早前曾論及機械人和自動化對就業的威脅,文內雖提到眾多面臨挑戰的高薪專業,法律會計醫療無一幸免,惟 該文並未特別針對金融業作出分析。隨着程式交易高速發展和人工智能不斷提升,金融從業員恐怕比前文提及的諸般專業更早面臨飯碗不保的威脅。
高 頻交易的「行情」,除了從Virtu招股書披露的資料可見一斑外,公司創辦人Vincent Viola的「派頭」,亦在在說明金融業的新勢力在哪個領域崛起。美國媒體報道,Viola正在市場放售2005年買入、有七個睡房九個浴室的聯體別墅 (town house),叫價1.14億美元,破盡紐約豪宅紀錄。
金融新貴派頭十足
同類物業最高造價為 5300萬美元,於2006年樓市泡沫爆破前成交。自此以後,紐約聯體別墅轉手價從未突破5000萬美元,Viola的豪宅若能以1.14億美元天價售 出,那肯定是締造歷史了。這位金融業新貴去年還豪擲2億餘美元,買下美國職業冰上曲棍球隊Florida Panthers。公司尚未上市,創辦人已頻頻作出億億聲的炫耀性資產買賣,Virtu招股後,Viola下一幢豪宅豈非華麗過宮殿?
電腦 功能和「智能」不斷提升,引起決策者和金融業愈來愈大的關注,英國政府不久前便發表了一份題為〈電腦交易在金融市場的前景〉(The Future of Computer Trading in Financial Markets)的工作報告,交代HFT對金融市場正反利弊之餘,還作出可能令萬千有血有肉交易員寢食難安的結論。
第一點是,應用於金融買 賣的電腦程式非但運算速度日高、價格成本持續下跌,且一天比一天「聰明」,不僅具有閱讀和分析股價敏感資料的能力,還可透過市場實戰經驗自我完善。換句話 說,電腦程式懂得從錯誤中學習,跟經常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轍的人類交易員並無兩樣。若說電腦有別於人腦,那就是交易員能做的,電腦非但辦得到,而且成本更 低、出錯機會更少,速度天差地遠更加不在話下。反之,電腦系統不費吹灰之力便能完成的工作,比如極速消化大量錯綜複雜的數據、瞬間作出成百上千高度精準的 買賣決定,卻是最厲害的交易員也絕無可能做到的。
人工智能一日千里
第二點是,英國政府在報告中同意,按照電腦交易系統的發展速度,金融市場對有血有肉的交易員需求日減、相關職位未來十年數目遠低於今天,完全可以想像;某些市場功能徹底被電腦取代,亦非不可思議。簡而言之,人類的「硬件」頻寬太窄速度太慢,根本不是電腦科技的對手。
值 得注意的是,隨着人工智能不斷提升,受自動化大勢影響的不限於交易員,新一代程式的設計、完善,也可能不經人手,一切由電腦「自動波搞定」。假以時日,被 淘汰的豈止慢電腦不知多少拍的交易員,程式設計師、電腦工程師一類科技菁英,不也「自食其果」面臨失業嗎?英國政府擔心的是,這些設計和完善流程毋須「假 手於人」的新一代交易系統,「行為」既難捉摸更難解釋,一個由非人類交易員主導的金融市場,其動態、模式將無法估計遑論控制。電腦程式「軍備競賽」對市場 穩定會否造成難以預測的後果?
卻其實,人工智能對金融從業員的威脅無處不在,豈限於交易員,投行分析師、研究員同樣有得震無得瞓。在 Google等金主鼎力支持下,哈佛博士生Daniel Nadler【圖】創辦了市場分析軟件公司Kensho。這並非一般的炒股軟件供應商,Nadler開宗明義高調張揚,Kensho的競爭對手不是其他科 技供應商,而是你和我(人)!(We're not competing with other tech providers. We're competing with people.)
分析員職位難保?
Nadler準備拿什麼人開 刀?Kensho的電腦程式長於整理、消化經濟數據等市場敏感資料,評估不同證券對金融訊息可能作出的反應。這些都是投行高薪聘用的高學歷分析員每天從事 的工作。Kensho的系統不單收集、處理資料,還能分析作結、回答問題、提供買賣建議,活脫就是一個沒有軀體的證券分析員。這個系統叫什麼名 字:Warren。
對,Warren Buffett的Warren。Nadler自視之高、Kensho野心之大,不已昭然若揭?


2013年10月16日
寧要模糊的正確 不要精確的錯誤
假設一家軟件製造商,由十組人分別編寫程式的不同部分,同期進行。某日,項目主管捉住其中一個組長,問道:「究竟要幾耐先搞掂?」組長拍心口,話呢類程式,有信心三至九個月內,完成自己的部分。主管再問:「三至九個月?點同營運總監解釋呀?畀個實數嚟!」組長對曰:「咁呀,呢挺嘢平均都係六個月到啦……」主管滿意離開,再去盤問其餘九組,各人口供均一致,都謂多數三至九個月,平均六個月。
主管飛報上司,下軍令狀六個月起貨。豈料最後九個月才成事,起初以為只是人有三衰六旺,運氣使然,但幾個項目下來,次次都超過六個月。檢視各組個別數據,卻又未發現組長講大話,真的是三至九個月,平均要六個月。錯誤出在何處?

股神巴菲特只買自己熟悉的股票,不會用半桶水的資訊分析。
平均數不可靠
問題就是對平均數的錯誤理解。整個項目的完成時間,相當於最後一組完成的時間,與各組的平均數沒有關係。我們可用只有A、B兩組的簡化模型去思考:假設各組一半機會三個月完工,一半機會九個月完工,平均數就是六個月。總共有四種可能性,機會均等:A3B3、A3B9、A9B3、A9B9。在這四種可能性中,完成時間為3、9、9、9個月,即十次有七、八次是九個月才起貨,而非用自創空想統計秘笈推算出來的六個月。延伸至十組,只要任何一組「陀衰家」,完成時間就會推遲至該組完工;相反要在下限三個月完成,則要「十」星連珠,個個都三個月完成才行。不用精密計算,都知道哪方機會較高。要提供實際有用的數據,該書作者的做法是將各組過往的表現輸入電腦,撈亂後造出不同的模擬情景,這時才開始計算平均。
簡單常識處理問題
《行為的藝術:52個非受迫性行為偏誤》的作者杜伯里建議:「當有人說出『平均』二字時,你最好摀着耳朵,試着了解背後的實際分布情形。」在現今的資訊洪流下,我們不費吹灰之力,便能接受到大堆數據,各類的研究、訪問調查、歷史統計,不一而足。未經了解,就急急照單全收,甚至加入自己的解釋,恐怕容易重蹈上述項目主管的覆轍,得出計算精確的錯誤結果。或問:時間所限,怎能將資訊一一深究清楚?巴菲特謂:寧要模糊的正確,也不要精確的錯誤。很多時用簡單的常識處理問題,效果要比濫用半桶水的資料去分析要好。一如財務報表分析,任何人只要三個月訓練,定可從中找出幾十個數項,在其之間加減乘除,又可以得出幾十個比率,但是否計晒就有用?當然不是,甚至提供虛幻的安全感,有害無益。
2013年9月30日
2013年9月26日
(李嘉誠)教五年內買車買房——理財篇,轉載瘋了!-- 範凱倫
第一份600元,第二份400元,第三份300元,第四份200元,第五份500元。
…
第一份,用來做生活費。這麼少的生活費,每天只能夠分到十幾元。早餐一份煮米絲,一個雞蛋,一杯豆漿。中餐一份快餐,一個水果。晚餐自己開個小竈,煮點飯,加倆菜,睡前一杯奶。這樣一月的夥食大概是500-600。不過,如果你還年輕,身體暫時還沒有太多問題,這樣的食譜,夠你數年內不會有健康問題。
每個月,堅持請客,一年下來,你的朋友圈應該已經為你產生價值了,你的聲望、影響力、附加價值正在提升,形象又好,又大方。
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一定要兼職賺錢,不要窮,還很有個性,挑三揀四的,這個不願意做,那個沒有興趣。收入不高,一定要非常勤奮,盡量去找跟銷售有關的工作,銷售等。這就是很不錯的兼職工作,既可以認識很多有價值的人,又可以鍛煉自己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營銷技巧。
衣服啊,鞋子啊,這一年你是得盡量少買了。最好全部通過你的兼職賺的錢去買。當作獎勵自己的一種方式。
到處都有需要幫助的生意人,兼職幫他們做點事情,去磨練自己的意誌、口才、和工作能力吧,加上你的理財技巧,第二年,你的收入至少要增加到5000元。最低也應該是3000元,否則你收入的成長還趕不上通貨膨脹呢。
哈佛有一個著名的理論:人的差別在於業余時間,而一個人的命運決定於晚上8點到10點之間。每晚抽出2個小時的時間用來閱讀、進修、思考或參加有意的演講、討論,你會發現,你的人生正在發生改變,堅持數年之後,成功會向你招手。
無論你的收入是多少,記得分成五份進行規劃投資:增加對身體的投資,讓身體始終好用;增加對社交的投資,擴大你的人脈;增加對學習的投資,加強你的自信,增加對旅遊的投資,擴大你的見聞;增加對未來的投資,增加你的收益。好好規劃落實,你會發現你的人生逐步會有大量盈余。
過去的一頁,能不翻就不要翻,翻落了灰塵會迷了雙眼。有些人說不出哪裏好,但就是誰都替代不了! 那些以前說著永不分離的人,早已經散落在天涯了。收拾起心情,繼續走吧,錯過花,你將收獲雨,錯過這一個,你才會遇到下一個。
被人誤解的時候能微微的一笑,這是一種素養;受委屈的時候能坦然的一笑,這是一種大度;吃虧的時候能開心的一笑,這是一種豁達;無奈的時候能達觀的一笑,這是一種境界;危難的時候能泰然一笑,這是一種大氣;被輕蔑的時候能平靜的一笑,這是一種自信;失戀的時候能輕輕的一笑,這是一種灑脫。
2013年3月24日
哈佛大學同學學到的心法: Vision and prioritize
朝早一起身問問自己今日有咩事情要做? 要做既事同你既Vision有冇很密切關係?
有密切關係既優先做~
可唔可以俾人做?
一定要自己做就做先~
再問自己有冇其他更重要既事忘記做?
一定要抽離現有既事情去想~
2013年2月10日
2013年2月4日
展博天下 之 拜過早年
從廿四節氣來說, 今天已經係立春, 係新一年既開始!本研究所一馬當先提早同大家拜過早年:
祝各位讀者新的一年身體健康!萬事勝意!工作順利!好運常伴!出入平安! 蛇年行大運!
標籤: 3A Research
2012年12月31日
2012年12月27日
新浪財經訊
今日兩市呈現沖高回落態勢。早盤雖有受益國家降低流通費用的物流板塊和受益中國重大型號無人攻擊機樣機即將首飛的航太航空板塊領漲,但之前助推指數上攻的銀行、券商、地產以及水泥板塊今日盡皆弱勢,導致指數沒有權重股的護盤情況下下探震盪。午後雖有鋼鐵、釀酒等板塊拉起促滬指一度翻紅,但尾盤地產股領跌兩市小幅跳水,滬指退守2200點,年內陰陽存疑。
截止收盤,滬指報2205.90點,下跌13.23點,跌幅為0.60%,成交1004億元;深成指報8939.85點,下跌0.83點,跌幅為0.01%,成交987.9億元。
信達證券認為,隨著指數上漲,減持行為大幅上升,上行阻力加大,指數在年線位置將出現震盪,但考慮節日即將來臨,短期市場情緒仍在高位,在年線附近,將出現實業資本與散戶的籌碼換手行為,投資者仍可保持相對積極的態度,盡可能持有漲幅不大的個股,對暴漲個股適當減持。
但銀河證券認為,本輪中級牛市行情已經確認,估計明年上半年大盤會處於上漲狀態,上漲幅度暫時看到20%~30%。但有兩個方面需要投資者保持警惕和理性:第一、中級牛市行情雖然確認,但長期牛市行情目前並未確認,還要觀察股市的進一步演變;第二、股市今年的12月在投資者心態普遍看空狀態中進入牛市,但其後一旦投資者心態由熊轉牛並開始逐步入市時,則可能在下一階段時間的交易中,大盤出現震盪波動,再次考驗市場做多信心。
後市展望
從板塊表現分析,新浪名博占豪認為,金融指數和地產指數沖高回落,資源股也處於震盪格局,這些大板塊向上動能也在階段性枯竭,距離調整應也不遠,它們整體的節奏與大盤基本一致,現在的唯一的疑問還是資源股是否還要頂上一頂。今天最大的熱點是ST股,ST股的炒作主要還是所謂摘帽預期,但是事實上能夠摘帽的企業還是少數,投資者要注意風險。
對年K線懸念,新浪名博圖銳認為,最後兩個交易日主板難有大漲大跌,上證指數圍繞年線反復震盪整理的可能性較大,既複製了之前的橫盤節奏,也把“年線懸念”留到了最後一刻。筆者認為這個懸念下週一最後時刻才見分曉的可能性極大,而能否達成收陽夙願?仍然得看量能水準和權重走勢這兩大因素。
對於尾盤跳水,新浪名博巫山喜雨認為,通過市場尾盤的表現可以看出來隨著指數的調整,資金也在改變他們的操作策略,尤其今日創業板而出現一定調整,主要便是短線漲幅過大,短時間內多數都有了30%的漲幅,從未來年報以及高送轉的預期看,這一板塊還有機會。同時午後包括鋼鐵、釀酒以及傳媒股的表現都在傳遞一個信號,那就是補漲行情依舊沒有結束,尤其是對於低價題材來講更是如此。
2012年11月22日
A股估值 已見吸引
A股出現令人振奮走勢,上證綜合指數一度失守2000點,最後大幅反彈收市,筆者認為沒有新的利淡因素下,A股是愈跌愈抵買,預測PE不足10倍,可憧憬A股及H股十年前升市歷史重演,要留意保險股和A股ETF。
上證綜合指數昨日中段跌穿2000點,低見1995點及創四十五個月低位,午後拗腰反彈及倒升1.1%,收2030點,三日內兩度守1995點。而國企指數走勢亦被A股牽着走,最後升170點或1.7%,收10397點,成交額107億元;紅籌指數升21點或0.6%,收4213點,成交額78億元。
近期見到不少評論睇淡大市和A股,尤其A股過去十年走勢急升急跌,十年後差不多打回原形,又如內地媒體引述國際投資者兼量子基金創始人羅杰斯近日表示,希望在股票方面能夠更多關注中國,未來通過購買中國的股票可以為自己帶來收益,但現在不會買中國A股,只有當中國股票持續下跌、崩盤的時候,才會下手去買,然後留給孩子。
上證預測PE8.5倍
專家們都好似在睇淡A股目前市況,實際上筆者在中共十八大前指出,十年前「胡溫」組合上場後,上證表現是反覆向上,十六大後的上證由1500點跌至年底至翌年1月的1300點,下跌超過一成。然後炒作全國人大會議確認新領導人,上證由1300點升至1650點水平,升幅達27%,但4月過後又急跌,跌到年底打回原形,惟隨後由1300點升至2004年4月高位1783點,升幅達37%,所以筆者並不看淡A股。
至於國指當時表現更強於A股,國指十六大後在1800點橫行一個月才開始逐步攀升,一直升至2004年1月高位5440點,升幅達2倍。而上證和國指目前市況表現跟當年有點相似,也是筆者憧憬十年前歷史重演的原因之一。
此外,國指由9000點升至現水平,今年預測PE只有8.6倍,明年預測PE降至7.8倍,上證明年預測PE會降至8.5倍,滬深300指數明年預測PE約8.9倍,數字反映A股以及國指有一定吸引力。
若然上證在年底前再跌超過一成,即跌至1800點,筆者並不會感到奇怪,反而會是追捧A股相關股份或ETF的機會,除非內地經濟崩潰,但領導人明確預期內地經濟未來是增長,2020年GDP目標較2010年翻一番,即達80萬億元人民幣,以及將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樣翻一番,故A股會否出現羅杰斯所希望的崩盤而執平貨,筆者存疑。
A股若復甦選內險
若然A股復甦,A股的ETF和保險股都會受惠,尤其保險股的投資回報主要來自股票市場,故中國人壽(02628)、中國平保(02318)、中國太保(02601)、新華保險(01336)、中國財險(02328)等股份始終值得留意。
標籤: 中字股實力談--余少文
2012年11月15日
2012年11月8日
“THINK. THEN DO.”
2012年9月28日
120928信報社評: QE3控制預期 信者自會得救
2012年9月28日
社評
QE3控制預期 信者自會得救
港股昨天期指期權結算,早段追隨外圍上日跌勢低開,恒指最低見二○四八七點,與上日低位二○四八五點形成雙底後即反覆回穩,下午受內地股市大幅造好飆升,恒指最高見二○八五○點,升幅逾三百點,最後報收二○七六二點,上升二百三十四點,回升至二○六○○點水平和十天平均線之上。
自歐洲央行宣布無限買債和聯儲局推出無限期和無限量購買MBS的QE3後,港股即追隨外圍歐美股市裂口上升,但升近二○九○○點水平已見乏力,成交動力減弱,說明QE3並未如過去兩次量寬措施一樣發揮巨大威力,刺激資產價格上升。「回春藥」式的亢奮過後,金融市場只能維持膠着狀態,不升不跌、不生不死、沒完沒了。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QE1、QE2和QE3推出後期望和實際發揮的效應,也不盡相同。QE1推出的目的旨在挽救雷曼倒閉後瀕臨崩潰的歐美金融系統,因為金融衍生工具締造的金融資產泡沫爆破釀成的信心危機,禍連實體經濟,不得不大量輸入流動性,穩定金融系統。
金融海嘯後,實體經濟元氣大傷,樓市崩潰,投資萎縮,百業蕭條。QE2的推出,旨在製造和長期維持低息環境,企圖驅使銀行增加商業信貸,刺激經濟復蘇,結果卻形成通脹預期,引發資金追逐資產價格,但因此而形成的財富效應,只有利金融資本和持有資產最富有的階層,對社會整體消費和實體經濟刺激有限,所以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實質失業率仍然高企不下。
貝南奇在萬眾期待下再度推出QE3,還要是無限期和無限量的QE3,明顯是要破釜沉舟,不成功便成仁,因此理論上根本不存在QE4的可能性。如果QE3只是舊瓶新酒,純屬QE2的翻版,在市場預期之內,肯定不會有顯著效用。倘若大家以為QE3等於無限印鈔,勢必導致超級通脹,也捉錯用神,因為倘如是,資產價格和資源價格定必一如以往,大幅飆升,然而目下的實情卻非如此。
熟悉貨幣主義理論和對三十年代大蕭條有詳盡研究的貝南奇不是省油的燈,其實亦深知量寬措施只能解決短暫性的融資問題,卻不能改變長遠經濟和生產力的回報,最終亦不可能改變資產價格。如果短期利息達致零息階段,銀行存款在央行的機會成本亦等於零,除非市場出現需求或投資環境改善,否則只會形成流動性陷阱,也不肯輕率放貸,結果M1規模擴大不等於自動增加M2規模,實際經濟依然受惠有限。
要實體經濟受惠,必須配合政府增加開支的財政政策,才可實際增加就業。但面對「財政懸崖」的困境,美國一定要在政治上有所突破,才可以凱恩斯主義的財政政策,配合貨幣量寬措施,刺激經濟,創造就業。
QE3真正的目的,其實旨在控制預期,以通脹創造名義GDP增長,只要市場愈早相信QE3有效,QE3便可真正發揮效用。
但弔詭的是,倘若人人相信QE3,量寬措施真正發揮效用,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加,帶動企業投資,改善實體經濟,通脹真的重臨,低息環境亦會提早終結,到頭來進取的投資者便會受到損害。
正是這種兩難局面,解釋了股市和投資市場何以踟躕不前,升不了也跌不下,因為大升只有利人家高位沽貨套現,造淡又會遭受無限量寬挾倉。面對前所未見的奇局,投資者若要「焗賭」,只能炒股不炒市,並且應該速戰速決,有利獲利。